2024年12月4日,中华民族传统佳节——“春节”申遗成功。
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。回望2024年,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作出重要阐述,他指出:“中华文化五千年,还要进一步挖掘,深入研究、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,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,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,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,弘扬爱国主义精神,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。”
为进一步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,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,让广大师生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,我校特组织并开展了“我们的节日—春节·元宵节”系列主题实践活动,希望通过传统节日这一连接古今的纽带,让学生们在品味传统节日意蕴的过程中,实现跨越历史、超越时代的价值共鸣,传承千百年来蕴藏在传统节日里的文化血脉。
办年货的来历和习俗
从古至今,办年货都是中国人欢度春节的重要活动,在年末,人们打扫完卫生后,还要准备各种吃食,除此之外,还要购买纸、神马、香烛、糖果、黄历、灶王爷、玩具以及给小孩儿买的新衣、鞭炮等,这些采购叫做“办年货”。
宋代《东京梦华录·十二月》中就记载了汴京百姓办年货的场景:“近岁节,市井皆印卖门神、钟馗、桃板、桃符,及财门钝驴、回头鹿马、天行帖子。卖干茄瓠、马牙菜、胶牙饧之类,以备除夜之用。”
清朝《京都风俗志》里也记载:“十五日以后,市中卖年货者,星罗棋布,如桌几笔墨。人丛作书,则卖春联者。五色新鲜,千张炫目,则卖画幅者。以及芦棚鳞次,摊架相依,则佛花供品,杯盆杵臼,凡祭神日用之物,堆积满道,各处皆然……买麻秸、栢枝、米面、菜蔬,果品、酒肉,鸡鱼,凡食用之物,置办一新,以预过年……”
像这样热热闹闹的办年货场景,在我国文献中的记载有很多很多。腊月二十七也可能是春节前最忙碌的一天,因为在这一天既要赶集把年货采买齐全,又要把年菜准备妥当,故民谚有云“二十七赶大集”。年货越多,年味儿也就越浓,大人小孩都在年货的置办中获得了快乐。
藏在年货里的“年味”
藏在年货里的“年味”
年味最浓的地方,莫过于人声鼎沸的超市和年集,同学们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,一起采购年货,享受一年的收获与喜悦,共同期待来年的春暖花开。
满载而归 过大年
新乡经开区第一初级中学 地址:河南省新乡经开区花园路与永安街交叉口 邮编:453000 电话:0373-3683337
公众号
视频号
抖音号
官方微信